今年以来,A股市场出现不少看似陌生的
上市公司,却并非市场“新人”,而是摸爬滚打了许久的老面孔,只不过更换成新名字。根据不完全统计,年内已有百余家上市
公司变更了公司名称。 上市公司名字代表着
企业品牌形象,承载着公司对于自身发展的期许。取一个好名字并保持不变,既能彰显企业文化、沉淀企业信用,还能加深大众对品牌的认同感,对企业长远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那么,为何总有上市公司热衷于改名?有的是出于战略调整考虑。比如,因为重大资产重组,公司主营业务和大股东都发生了变化,当前的名称已不能彰显其业务特色,更换一个响亮的、易于传播的、同主业相关的名字,能够向外界传递出公司发展战略有所转变的信息,等同于变相打了广告,不失为一种企业经营策略,大部分投资者也乐于接受。 但要警惕部分上市公司改名背后潜藏的猫儿腻。比如,有的上市公司为了蹭热点、追风口,实际业务并未发生改变,却想方设法将名字傍上流行风口,继而炒作、拉升股价,为公司大股东高位套现提供方便。有的上市公司为了改掉坏名声,试图通过更换名字来摆脱严重亏损、受过处罚等不良影响,换个新面孔“洗清前嫌”“重新做人”。 好名字未必能给上市公司带来好口碑,更不能保证好的业绩和收益。一心蹭热点、迎合市场炒作,即使在短时间内获得股市的正向反馈,也很难给公司带来长久利好。A股史上,时不时上演这样的闹剧,岩石股份就是一个经典案例。这家企业自成立以来多次改名,从最初的福建豪盛到利嘉股份、多伦股份、匹凸匹,再到如今的岩石股份,名字涉及各个时期热门“赛道”,但常常在改名后非但没有实现增长,反而出现业绩下滑,甚至还招致相关部门处罚。 说到底,名字不过是一个称呼,改名并非市值管理的良方,更非提高公司治理、改善企业基本面的关键。上市公司指望通过改名带来好运,而不是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是难有好结果的。要想真正提升公司估值、呵护股价,唯有全力以赴把公司经营好,取得实实在在的好业绩,才能被投资者认同、被市场认可,成为受资金青睐的好公司。 事实上,很多上市公司历经多次开疆拓土或业务调整,始终坚持“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凭借兢兢业业、做优做强主营业务,而非“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式地频繁改名,让良好的品牌形象扎根在投资者心中,走上上市公司治理的正道。 还要看到,改名并不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虽然改名的直接费用较低、程序也不麻烦,但实际上有很多看不见的隐形成本。比如企业需要花费更多时间重新搭建品牌,需要分出更多精力打响知名度,需要想出更多办法赢得消费者认同等。可见,改名虽然容易,还得立足企业长远发展,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慎重考虑。 上市公司轻率、任性改名,还会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投资者利益。监管部门须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改名行为,严防上市公司借改名进行炒作、操纵股价等。广大投资者也要擦亮眼睛,切不要被一个名字的变更蒙蔽双眼,以免得不偿失。 (作者:李华林 来源:经济日报)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