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经热评|
私募华软新动力买私募被骗 资金可托但责任不可脱)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自上周开始,“杭州30亿私募跑路”的传闻就甚嚣尘上。11月14日晚间,华软新动力发布声明称:截至目前,公司管理的最终实际投资至
深圳汇盛私募的部分私募基金
产品,因汇盛私募发生违约行为导致兑付困难。综合媒体报道看,这一事件本身并不复杂:华软新动力等投资的私募产品,实际经历了多层嵌套,即深圳汇盛拿到华软新动力的钱后,再下投至另一家私募杭州瑜瑶,再向下投私募机构磐京。 从前期的尽职调查,到中期的投资决策,再到投后监督,整个过程中,华软新动力可以说是完全失守。华软新动力踩雷的是FOF(基金中的基金)产品,投资其他私募产品在其职权范围之内。相比规则统一的公募基金产品,做私募FOF对管理人的要求只会更高。从公开资料看,深圳汇盛私募信息寥寥,华软新动力是如何从数量众多的私募机构当中筛选出的深圳汇盛?运用了哪些指标?对汇盛私募进行调研时,是否对其号称的“量化中性”策略进行过详细考察,对其策略的有效性又有何判断?在投入资金后,是否与托管机构及时沟通掌握资金动向?在运作过程中,作为重要客户,华软新动力是否和深圳汇盛的管理人作过例行交流,以验证产品的运作状况? 不管是底层私募投资失败导致事情败露,还是层层嵌套本来就是骗局,华软新动力所投资金难以收回已成事实。由此牵扯出的私募机构在风险控制上的漏洞、受托私募机构的法律责任等,值得业内认真对待。今年4月28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架构应当清晰、透明,不得通过设置复杂架构、多层嵌套等方式规避监管要求。虽然还只是在征求意见阶段,但这些要求是基于行业已有风险作出的安排,华软新动力要做FOF产品,理应更清楚嵌套的风险及其应对办法。但从现有情况来看,华软新动力作为受托人没有尽到信托义务,对于造成的损失很难脱责。 私募基金可以满足投资者个性化的需求,是财富管理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投资标的、产品设计、绩效评价等方面,私募基金都有极强的灵活性,但这种灵活性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能否管理好这些风险高度依赖机构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强的可能业绩更稳定一些,专业能力差一些,最坏的结果也只是亏得多一些,而像华软新动力这样的遭遇,则无关乎专业能力,而在于基本的责任心缺失。如果华软新动力为自己定好规矩,必须向投资者披露FOF产品投向的详细决策过程,那么它就会去严格考察深圳汇盛的资质。如果严格考察深圳汇盛的资质,可能两者就无法达成合作。如果能及时通过托管机构掌握资金动向,那也可及时挽回损失。总之,无论是哪一类型的投资机构,在投研、决策、投后等流程上的风险控制都应当是一致的,没有任何所谓的灵活空间。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