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国家通过“三道红线”的
政策,严控房地产企业新增债务规模。经过这轮调控,不少资质差,高负债的企业陷入了严峻的流动性危机。不过严冬之后,如今的楼市,也迎来了戳破泡沫的去芜存菁。
11月28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明确表态:资本市场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本轮输血,市场上称之为“三箭齐发”。“第一支箭”,是贷款融资,允许
银行给资质优良的地产商输血。“第二支箭”,是债券融资,允许有实力的地产商自己发债借钱造血。“第三支箭”则是房企股权融资,也就是说房地产公司可以通过上市、发股的方式融资。招银国际表示,第三支箭的信号比金融16项措施更强,因为A股房地产的股权融资渠道已被长期冻结。这就开启了一种想象,陷入困境的开发商可以向国有企业或地方政府发行股票,实现混合所有制,进一步放宽融资通道,为房企购买存量项目、偿还债务、项目交付等方面有力补充资金,这也是政策端从“只救行业”转向“救企业”发出的强烈信号。
春风起,甘霖至。政策出暖之后,在严冬下存活下来的房地产企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近日,龙湖、中海、碧桂园、万科、龙湖、中海、保利、华润等头部房企均获得多家银行大额授信。其中,万科获得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各1000亿元;碧桂园获得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十多家银行的授信,总额达到了3000多亿元;其余招商蛇口、华侨城、金地、绿城、龙湖、金辉等房企也各有所得。
都是房企,为什么有的多,有的少,有的额度不断增加,有的一分钱都拿不到呢?其实,这里面也有讲究,毕竟银行也不傻,钱放出去,还是要收回来的,能不能得到“输血”,还是要看自身的“成色”。 根据局长的研究,能够获得政策支援的企业,大多具有如下特征:一:经营好,财务好。 政策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从目前获得融资支持的房企来看,主要以国企、示范性民企为主,这些房企大多财务稳健,经营状况良好。比如万科,今年前11个月,累计实现销售金额3767亿元,销售面积2356万平方米。而碧桂园同期累计销售金额约4373.5亿元,销售面积为5384万平方米,稳居行业第一,且总资产负债率已经实现连续5年下降。债务危机是现在不少房企的头等难题,从今年来看,碧桂园、万科、龙湖都低于"三条红线" 中"净负债率低于100%"的要求,且净利润均为正向,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堪为优秀。最近,顶尖投行高盛就发布了新的研报,指出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政策正在拐点,房地产的流动性,尤其是优质企业将有所改善。而碧桂园这种一流规模、广泛的地理分布以及杠杆率低的稳健型企业,更容易获得政府在各方面的流动性支持,估值将从目前的水平逐渐恢复。
二:负责任,保交楼。房企的财务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对于普通购房人而言,房子能如期完工,保质保量守时,才是真正的满意。能否保证交付,已成为考验各大房企成色的“试金石”。万科,今年前三季度交付房屋套数为16.7万套。同为优质民营房地产阵营龙湖、旭辉等企业的交付套数在5万套左右。至于量大的碧桂园,已在30个省、267座城市、910个区县,累计合同交付共45万套房屋,且多个项目实现了提前交付和“交房即交证”。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碧桂园前三季度累计交付面积,已经占到了全国18%,相当于全国每交付5套房屋就有1套是碧桂园的。保交楼就是保信心。作为保交楼的主体,优先向这样的房企输血,不仅可以稳定市场,更能稳定市场参与者的信心。数据面前,市场已经给出了回应,就以碧桂园来说,在获得授信额度首日,高盛就上调了碧桂园的股票评级,上调目标价19%,理由就是认可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可能会改善民营房企的流动性。 汇丰也上调龙湖、万科、碧桂园等多支内房股目标价与评级,并认为反弹幅度将更加强劲。受到相关利好政策的影响,11月碧桂园股价已累计上涨约200%。内地多家证券机构纷纷上调评级,比如光大证券分析师就预期后续随着疫情好转,悲观情绪逐步修复,房地产行业供需回暖可期,给予增持评级。平安证券更是认为行业融资收紧周期已经见底,需求端政策也在不断宽松,建议积极把握地产板块的行情。就目前而言,政策的力度还在加大,有了“活水”注入,相信这些房企会逐步吹响行业复苏号角,而房地产市场也会在“去泡沫”后,得到真正有序健康的发展。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