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绿公司” 2024企业ESG优秀实践案例征集|社会责任报告|esg
1688
2024 / 09 / 11
来源:首席合规观察
在法律圈,有这样一本神奇的杂志。一方面,很多全国知名的法律专家、知识产权学者都是其“学术专家顾问”,由法官撰写的文章,能占到每期杂志内容的近三分之一;另一方面,这本杂志却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上查无此刊,采编团队无一人持有记者证,就连官方网站的ICP备案都属于一家小型的民营企业。
这本杂志,就是《科技·知产财经》。其背后涉及的,很可能是一条帮助相关企业提供与法院接触机会的司法中介产业链。
“套牌”的期刊和官网
在《科技·知产财经》的官网网站上,这本杂志被介绍为“是一本以经济角度、聚焦知识产权保护及产业发展的专业领域实务期刊,结合知产财经官网、官微等多平台,直投各级司法、行政、高校以及企事业单位,并向全国发行,杂志隶属于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国内统一刊号CN46-1030/N”。
其中的“直投”(即直接投放,通常用于广告、营销行业)一词相当值得玩味。对于正常期刊而言,无论是司法、行政机关还是高校,都需要付费订阅——后者也以此为生。但从这一次用词来看,这本杂志的主办方,似乎并不太在乎订阅收入,更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些机构的触达,来建立联系和输出影响。
此外,杂志版权页上“主管 海南省科学技术厅”、“主办 海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信息也让人起疑——通常来说,这种知识产权杂志的都是法院或者版权局等单位的下属机构主管主办,和海南省科技厅关系不大。
国家新闻出版署相关信息显示,《科技·知产财经》杂志版权页上的采编团队,无一人拥有记者证,甚至整本杂志都很可能是非法出版。版署的期刊信息显示,“国内统一刊号CN46-1030/N”,实际属于一本名为《大科技》的杂志。果然,海南省科技厅的下属单位来办一本科技杂志才符合常识。
那么,会不会是《大科技》杂志改名了,但没有及时向国家新闻出版署备案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简单检索以后就会发现,《大科技·科学之谜》如今仍在正常发行,使用的国内统一刊号也是CN46-1030/N,该杂志还被收录进了中国知网。
这意味着,《科技·知产财经》其实是本非法出版物。或者是在海南省科技厅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冒用了其名义出版发行;或者是和该单位的某些工作人员接触之后,违规又出一份“套牌”期刊。
2005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一个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原称“国内统一刊号”,简称“CN号”)只能对应出版一种期刊,不得用同一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出版不同版本的期刊。出版不同版本的期刊,须按创办新期刊办理审批手续。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通知》也指出,对年度核验中发现的违规问题要依法严肃处理,对一号多报多刊、转让出版权的一经查实坚决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停办或吊销刊号。
而且不止是杂志,进一步核实发现,“知产财经”的官方网站也是“套牌”的。其网站下方备注的网安备案和网文备案编号,实际皆为中国日报网所有,但ICP备案却属于一家名为“北京知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小型民营企业,并无任何国资成分。“知产财经”微信公众号的账号主体,也是这家民营企业。
众所周知,新闻媒体行业在我国属于非公资本“禁止准入类”,国家网信办、新闻出版署多次重申,非公有资本不得经营新闻机构的版面、频率、频道、栏目、公众账号等。
从各方面来看,“知产财经”都是一家非法媒体。不知道被其列为“学术专家顾问”的国内知名法律学者们,还有那些经常在上面发表文章的法官,是否曾经提出异议。
企业与法官的对话平台
据一位知识产权从业人员介绍,由于《科技·知产财经》杂志经常刊登学者和法官们的文章,全国很多法院的知识产权庭都在看,有的是赠阅,有的是自己订阅,即其官方介绍中提到的“直投”。
那么,为何明明是非法媒体,在法院系统还能颇具影响力呢?不靠订阅,又没有多少广告,其盈利模式是什么?
该人士认为,其主要收入很可能是来自企业合作。
和普通民事案件不同,知识产权案件的当事人大多是企业,如果有机会在各种活动中,和专家、法官们就相关问题交换意见,或者主办方在邀请专家时能够事先沟通,呈现出支持一方当事人意见的观点,那么对企业来说都是有利的,很愿意出钱赞助。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媒体无疑是个很好的身份。对法官文章的刊发、法院成绩的报道,也方便其打造在司法系统中的知名度,建立起良好关系。在拥有很多法官读者的情况下,通过有偿新闻、或者收费刊登特定企业文章的方式来获得收入,也就变得非常容易。
公开信息显示,“知产财经”经常与地方法院合办论坛、研讨会等活动,或者邀请法官举行讲座。这或许说明,上述推测的可信性很高。
例如,2021年5月22日,由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导,《科技·知产财经》杂志、知产财经全媒体主办的“商业秘密侵权认定及司法保护实务论坛”在西安召开。多位当地法院的领导和法官,以及很多企业的法务都出席了该论坛,并且一起展开讨论。对企业来说,能够付费参加这样的活动、和法院领导及法官们面对面,无疑是种难得的机会。
此外,从其杂志的具体文章内容来看,“知产财经”也极为重视法院关系的维护。在一些争议性法律问题上,可能视其与各企业的关系远近,呈现出不同立场。
以该杂志创刊号为例,一共21篇文章,有6篇的作者都是现任或者离职法官,与该杂志采编团队文章的数量持平。其余文章中,有5篇的作者是法律专家,2篇是公司法务,1篇是律师,还有一篇是行业分析师。
希望各位学者和法官们,以后都能对这本冒牌杂志提高警惕,不要让自己的公信力为其滥用。否则,企业给的钱让这家“媒体”拿了,司法系统的公信力反要受到质疑。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